实话实说不得 发表于 2025-7-8 21:51:52

为什么网上 AI 生成的内容一眼就能看出来?

明明 AI 也有分歧的风格,为什么 AI 生成的内容一眼就能看出和真人纷歧样?
就比如以下两篇内容,风格大不不异,第一篇完全是官样文章,第二篇似乎斗劲幽默风趣,但我一看就知道它们都是 AI 生成的。

http://pic1.zhimg.com/v2-12ba154038f17655eca061f833912fc0_r.jpg

http://pic1.zhimg.com/v2-690d7b5f8ea508c99a6b7e591e8d58e0_r.jpg

冬日的蓝水晶 发表于 2025-7-8 21:52:43

因为,Ai生成的内容不如人写的有温度啊!
前段时间,一个在玩GPT写文案的朋友和我吐槽,“GPT查资料、写结构化模板化的内容,那是没得挑,要写点创意情绪化的内容,就感觉和二傻子似的,呆板、没感情、没深度!”

http://picx.zhimg.com/v2-ccfb7adf1c0a40896ef9b2c8373d0ef4_r.jpg?source=1def8aca
作为一个GPT的深度用户,深以为然,所以,想要用好ai写文章,就要先了解它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它最大优势,并采取手段尽可能地弥补它的不足!
下面就用一张思维导图总结一下ai写文的优劣势:

http://picx.zhimg.com/v2-164ce8dc433d6128d1869b4d8d1f5eea_r.jpg?source=1def8aca
值得一提的是,ai现在很卷,很多模型如雨后春笋版快速崛起,但是,模型和模型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被大量用户使用训练,不断地学习迭代之后。
甚至有的大模型写的内容已经直逼甚至超越人工!
所以,ai内容写的好与坏,基本分为两点,一是ai的工具选择,二是训练ai的prompt!
AI工具选的好,内容质量直线飙升

为了控制变量,我用同一个prompt去测试不同ai工具的出文效果:
prompt:写一个母亲向孩子解释死亡概念的简短故事
豆包这么说:

http://pic1.zhimg.com/v2-0280ba98bd08e80a532da40c7667f319_r.jpg?source=1def8aca
kimi这样讲:

http://pica.zhimg.com/v2-8a8d468b8b45dce012cc4e6dad171d00_r.jpg?source=1def8aca
文心一言这么聊:

http://pic1.zhimg.com/v2-4558db94807bd5b30a4aa9c4f96e38bf_r.jpg?source=1def8aca
GPT这么写:

http://pic1.zhimg.com/v2-53a7119a010188306e55f69e294807b3_r.jpg?source=1def8aca
主题不变,但是内容和正常人聊天写作最接近是哪一个?
我本人倾向于最后一个,问了一圈身边擅长写文章的朋友们,他们也是这么觉得,如果不告诉他们是ai,他们还以为这是我自己写的!
这就说明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AI工具选的好,写出的内容质量有保障,选择靠谱的ai大模型很重要!毕竟,大模型的参数数量越多,模型捕捉语言细节和复杂性越大,越容易理解复杂的上下文,生成更加自然的语言。
但是,GPT 生成的文章内容质量很优秀,并不意味着它无所不能。
比如,长篇结构性内容撰写和修改方面不如notion ai,前者只能通过修改prompt调整生成内容,但是后者,可以快速生成相关内容并嵌入到现有的文档中,帮助我们在已有信息基础上高效工作。
比如,作图质量不如midjourney等等。
所以,AI工具各有优缺点,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使用场景去选择和使用。
关于如何选择AI工具的内容,感兴趣朋友可以听一下知乎知学堂的——课程,限时0元免费,就能快速获取最新最全的AI信息和各种高效的prompt玩法。
课后,一定不要忘了问老师要资料包,刚才是不知道,后来才发现里面有这些宝贝东西,省了我好大力气,尤其是前两条:
●20个精选AI工具的链接和免费使用权限

http://picx.zhimg.com/v2-cd69d535bc2bdca21f0442b13d65f0bf_r.jpg?source=1def8aca
●AI提示词设计指南和AI交互提示宝典

http://pic1.zhimg.com/v2-ed16263a295f2c82c00743f4c790c9ee_r.jpg?source=1def8aca
有朋友说,你测试的内容,不论是要求,还是知识含量,亦或是文化背景都太过简单,但凡遇到复杂点的问题,它就直接暴露是AI了!
谁说的,用好prompt,不断优化,足以以假乱真!
接下来,咱们就聊聊具体场景下,如何使用prompt将内容写得更加真实化!
如何利用prompt将文章真实化?

记得刚开始接触的ai工具是ChatGPT,那个时候,没有掌握prompt设计技巧,都不知道怎么提问,直接把它当成一个智能百度,查资料写框架结构做表格还可以,但是真要写出一篇看得上眼的文章,真的,太难了!
简单提问——AI痕迹太严重

比如,我想让它给我写一篇关于全职妈妈如何进行自我提升的文章,然后,我就这么问了,得到的结果是:

http://pica.zhimg.com/v2-1135bb600dde26789bf35712af0a2d12_r.jpg?source=1def8aca
玩过ai的小伙伴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人工的,为啥?
●文章结构固定,模式化明显,
●内容涉及多方面,很全,但观点不深刻,
●语气风格和语调一致,没有人的个性和情感在里面,很难让人产生共鸣。整个内容觉得太空泛,像空中楼阁,无法贴近全职妈妈们的实际生活场景和各种棘手的难题等等。
但是,问题来了!
当我们想要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却不知道还问谁,又该如何问的时候,又该怎么办?
反问ChatGPT,让内容叠加“灵魂力”


http://picx.zhimg.com/v2-5904192b8b08d7ebde67ef20b5be43c7_r.jpg?source=1def8aca
然后,我综合ChatGPT给出的信息,又重新给ChatGPT重新立了人设,又增加了目标用户和问题背景以及具体的问题:

http://picx.zhimg.com/v2-7d2f17eaa834e53ef20ff68a09fad7b5_r.jpg?source=1def8aca
但是,给出的内容还是很空,并没有完全根据实际需求提出具体可行的意见,原因很简单,我没有给ChatGPT提供足够的背景信息!
可是,短时间内又不知道什么样的信息是ChatGPT需要的,这个时候又该怎么办?
反问,对,又是它!
这时,只需要在前面的prompt后面加入这么一句话:
“给出内容之前,请向我提问,以获得足够的信息!”
http://picx.zhimg.com/v2-3a306aa38cc5b58c8a8e36c0d2052817_r.jpg?source=1def8aca
紧接着,ChatGPT就给出了一个类似于调查问卷类型的内容,我们就需要认真回答了,当然,对于里面的问题描述的越具体获得的回答越符合预期:

http://picx.zhimg.com/v2-5767c66aba67624c52affc0a03b7ff94_r.jpg?source=1def8aca
终于,获得了一个比较理想的「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提升计划」:

http://picx.zhimg.com/v2-f6972bf671811353547204b49ad3d96c_r.jpg?source=1def8aca
如果,只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文章详细的大纲,毫无疑问,它是合格的,但是,作为内容直接输出的话,它注定溅不起太大水花。
原因很简单,这份AI生成的内容虽然按照我的需求提出了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哪怕覆盖多个纬度,提供了那么多的工具和资源,但是,却没有告诉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做到什么程度,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等等。
措施不落地,哪怕思维清晰,逻辑条理,缺少足够的具体情景,也无法引起共情,可读性和实用性都不是很强,没办法直接抄作业。
怎么办?
这个时候,就需要将它提到的方案放在使用场景中逐一跑一遍,落实到位!!
比如,关于时间管理的内容:

http://picx.zhimg.com/v2-9fa1a865a83460fac4ac5abf1dac29cb_r.jpg?source=1def8aca
如何落实呢?
记不记得上面提到过的一个反问技巧?
在这里再强调一遍:在具体的要求后面加上这么一句话:

http://pica.zhimg.com/v2-88f79e0e43f7770220cd049024af41a6_r.jpg?source=1def8aca
然后,重复上面的操作:根据GPT的提问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给出尽可能详细的回答,然后获得以下内容:

http://picx.zhimg.com/v2-ac0807934b12fcb62f5d440ca6802bc2_r.jpg?source=1def8aca
实操性很强,唯一的不足就是缺少情感,无法切合某个平台的风格特点,这时就需要祭出我最后的压轴神器!
修改文章风格的prompt

敲黑板,画重点,文章能不能被看出AI痕迹,就看这最后一锤子了!
就是用prompt做出风格和内容结构的限定:

http://pic1.zhimg.com/v2-ddd4a9c8e8f93cdc743a7edc17e74ee6_r.jpg?source=1def8aca
然后,出来的效果整体还是比较满意的:

http://pica.zhimg.com/v2-c33e38503ead45e4727f0ad9271f4dbf_r.jpg?source=1def8aca
标题不符合预期怎么办?

我根据知乎知学堂公开课上学到的「小红书爆款标题」的创作思路重新设计了「知乎母婴爆款标题」指南:


于是,就有了以下标题:

http://pica.zhimg.com/v2-c4cc1c3e3b08140e5ef0882bda465647_r.jpg?source=1def8aca
你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文章内容在生成的标题中选择符合就可以了,如果觉得都不满意,可以反复生成,直到满意为止。
你以为这样就完工了吗?
错,还需要最后一步!
人工精细调整!
没错,以上都是机器活儿,可以用ai做流程,高效替代人工。
但是,想要做成符合自己风格的回答和文章,还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语言风格和日常经验再重新多次调整迭代!
修改后和AI生成的内容对比,你还能看出是ai痕迹吗?
AI生成内容:

http://pica.zhimg.com/v2-01329615182fefb622d0c3a54afb1357_r.jpg?source=1def8aca
人工修改后的内容:
先说说时间管理吧。我每天早上送孩子到幼儿园再回家,差不多九点。
没娃在家的时间,真安静啊,不做点什么事都对不起我自己!
到12点左右,近三个小时的时间,可以专注地做一些事,比如,写稿子!
但,说是三个小时,其实两个小时不到,因为还要做一些日常的家务,比如洗衣服、做饭!
没有整块的时间写内容,我就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一些新的东西,比如做饭时我戴着耳机听育儿讲座,清扫时把手机放旁边一边干活一边听写作课,这叫雷锋式的钉子精神,干活提升两不误!
虽然很多讲座都没办法一次听完,但我还是喜欢反复去听,长期坚持下来,觉得这种学习效果比起长时间的集中学习掌握得更牢固。
雷锋式的钉子精神,诚不欺我!与其说,ai生成的内容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如说我们没有将这个「批量生产的东西」精细化加工,只要加工的好,足以以假乱真!

xiao12347q 发表于 2025-7-8 21:53:40

教大家一个诀窍,以后看到这样的内容就是一眼AI。

http://picx.zhimg.com/v2-8ed1051d893088ec4b68a2f055ac9aee_r.jpg?source=1def8aca
因为这玩意是属于Markdown源码。
# 文字 = 一级标题
## 文字 = 二级标题
依此类推
**内容** = 加粗

http://pic1.zhimg.com/v2-b1c428826334316b912572586c402d3d_r.jpg?source=1def8aca
这玩意纯粹是Markdown的语法,而很多人直接用AI生成的内容复制过来,但是知乎对于Markdown的支持不太稳定,有时候就渲染不了,所以这玩意是一眼AI。
附一个Markdown语法表。
元素Markdown 语法标题(Heading)# H1
## H2
### H3粗体(Bold)**bold text**斜体(Italic)*italicized text*引用块(Blockquote)> blockquote有序列表(Ordered List)1. First item
2. Second item
3. Third item无序列表(Unordered List)- First item
- Second item
- Third item代码(Code)`code`分隔线(Horizontal Rule)---链接(Link)(https://www.example.com)图片(Image)!(image.jpg)

kkff41 发表于 2025-7-8 21:54:31

知乎经典: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很多时候,你是看不出来的。能看出来需要很多条件:1、文本够长。2、用的人够蠢。3、用的AI够低级。

你看看这个,写论文的AI,你能看出来是AI写的?正常人不就是这么写论文的吗:

http://pica.zhimg.com/v2-36ef2ef48c8333088807b3704c983647_r.jpg?source=1def8aca

周文王官网的例子1

http://picx.zhimg.com/v2-eec9b8eb77516c2ecfbb3b96d572be98_r.jpg?source=1def8aca

周文王官网的例子2

前两个你说科研类的,你看不出来。
这样,你看看这篇政府工作报告:

http://picx.zhimg.com/v2-fe5fccf77276708403fa094a4f7f1538_r.jpg?source=1def8aca

周文王官网例子3

你告诉我,你会觉得是AI写的?这文笔不得高低是个处级干部 。
官网自取:https://ZhouWen.Wang
周文王 - 专业级AI咨询

xjd111 发表于 2025-7-8 21:55:24

当然了,因为目前的AI大模型,都是概率出文以及概率出图!
因此,都有“不真”的情况!
1.AI文本的问题

AI撰写率内容有两个特征:逻辑不严谨和信息密度小!
逻辑不严谨,就是那种模式化的表达方式!
看一下,让GPT来写一篇关于《堂吉诃德》的读后感,要求是1000字!


AI的表述思路:开始——>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总的来说。
也就是标准式的模范化,这种表述方面,就是非常机械化,逻辑不严谨,看着像人写的!
可以用AI内容检测,肯定会被判定为AI 撰写率高。
再看看信息密度方面!
这个就得看里面的内容!


看到里面的段落内容,都是在讲一些空泛观点以及同一个观点在重复地套用。
“对某某主义的批判”,“对理想的执着和对现实的无奈”这些都是很空泛的观点。
还有“伟大和可笑”、“幽默和深思人生”、“笑声中思考人生”,这种就是一个观点重复地套用。
2.提高AI文本质量的Prompt

AI输出的内容为什么会看着不像人?
其实不是AI的问题,而是使用者的问题!
问得不够仔细,自然答也不够仔细,目前的AI就是遇强越强,遇弱越弱。
要想让AI写出高质量内容,可以从“逻辑”以及“信息密度”这两点来入手!
其实用一招即可,就是要直接提高内容的信息密度,因为内容空洞才是关键。
用另外一个角度让GPT产生更多的内容。
这次用“白月骑士”的角度来写读后感。

http://picx.zhimg.com/v2-0a988a70217fc42634c983a3d4241f97_r.jpg?source=1def8aca
接下来,把这1000字内容加上之前的1000字内容,再精简为1000字的读后感。
这番操作下来,才能提高内容的信息密度。
一个内容的信息密度高,就是优质内容的特征。

http://picx.zhimg.com/v2-afea13475a0fa32e2cd6840d4bb9d083_r.jpg?source=1def8aca
经过修改之后,看起来,多个角度来讲述堂吉诃德!
看着挺不错,那再拿去AI内容检测一下!
AI撰写率是45分!
一般原创内容的分数是ai撰写率要低于20以下。

http://picx.zhimg.com/v2-9fe384887fc0f74fdd7f76b6a87ebc44_r.jpg?source=1def8aca
如果还想降得更低,就得增加信息密度,这次就以“桑丘”为切入角度。

http://pica.zhimg.com/v2-fea6497f8bb013ce692988d1375272f3_r.jpg?source=1def8aca
接着,以3000字的AI撰写内容精简浓缩为1000字,这样的信息密度就会非常高,同时内容也就更优质。
再看看AI撰写率打分如何?

http://pic1.zhimg.com/v2-dab21e3b5995921f0575b17837008482_r.jpg?source=1def8aca
果然,已经把AI撰写率降到了20%,这已经是原创内容的水平了。
现在连AI都分不出来了,人更是分辩不出来了!
基本上要提高AI输内容的质量很简单,一次不行,再来几次!
AI文本方面,这样就解决了,还有AI绘画的生成内容,更是问题多多。
3.AI绘画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AI绘画的问题跟AI文本不一样!
问题更加直观!
AI绘画的问题有:

[*]条线光滑或粗糙
[*]手指、脚指、以及光影方面
这种AI绘图的线条就是过于光滑!

http://picx.zhimg.com/v2-89afbd5389cbdcb064fac63badc3f5f7_r.jpg?source=1def8aca
要解决线条光滑的问题,只能换个模型,DALL.E3 生成的图片都比较光滑!
但是Midjourney和StableDiffusion生成的图片就比较真!

http://picx.zhimg.com/v2-50843d96a94b55334fb786a7d01ffcb4_r.jpg?source=1def8aca
AI绘画还有的就是细节的问题!
这都是很明显的问题!
注意一下下面的图,她们的右手手指,都出现了“乱指症”。
直接就是多指症以及动作和方向不对。

http://pic1.zhimg.com/v2-16b21314890495604f7c10a28f82d4e3_r.jpg?source=1def8aca
要解决手指的问题,很简单!
重点就要使用参考图+反向Prompt+ 比例!

http://picx.zhimg.com/v2-5f4d2d7c3bdd80820f05fe0e1a7f4176_r.jpg?source=1def8aca
像这张图里的就是采用的是玛吉·汉布林的风格,并使用了比例方面的参数。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准确地描述动作,但是这样情况,通常都要连续尝试很多次。

http://picx.zhimg.com/v2-1f73c5cf1a7b1459226310f66766f70a_r.jpg?source=1def8aca

http://pic1.zhimg.com/v2-0c503ac8a6e9f441d69c88ab7a05837b_r.jpg?source=1def8aca
四张图中,只有左下的那张是准确的,而其余的三张不是吸管插鼻子,就是鼻子吸管!
这得多尝试几次,也可以用局部重绘!
其实在人物AI绘画方面,得通过更加准确的prompt才能提高真实度!
AI绘画除了画人物,还能画插图、海报等工作。
可以让AI绘画一键出海报、AI智能生成插图、据线稿生成3D作品图,更快地完成一些“边角料工作”,提高效率!
除了手脚的问题,还有眼睛的问题,眼睛都是左右完美对称!
下面的图中,第二张图、第三、第四张也是耳环不对称的问题。

http://picx.zhimg.com/v2-528e59794bbe584edba286db87d35634_r.jpg?source=1def8aca
下面的图中,就是很明显的肤色、周围环境,都是不够“真实”。
美女跟街道的景别问题,还有清晨的打光问题,看看头发和脸的光线都很明显。

http://pic1.zhimg.com/v2-b6b17dc45201b6dbd77a472def86c745_r.jpg?source=1def8aca
让AI画一个东西,可以画得很好!
但画得越多,AI就会乱来!

http://pic1.zhimg.com/v2-622af28a554d32bf263511c97d506903_r.jpg?source=1def8aca
看起来,没问题啊!
手都没有问题啊!
但是再仔细看那个花!

http://picx.zhimg.com/v2-384ff034dccf0347fe55e2684364844a_r.jpg?source=1def8aca
还有那个手跟那个花的接触点!
第一张图的那个手指是怎么把花的“茎”给一分为二的?
第二张的花有点假,这个也是小事情,可是拿花的手指跟花的接触部分是怎么回事?
第三张图是直接把手给弄没了,就是为了不让人类挑错!
最后一张图,花一看就是假的,那有“花上花”?
还有那花是用502胶水“粘”在中指上的吗?
就是越是细节的问题,AI绘画是没法一次理解透。
归根到底,是因为AI绘画的原理是概率出图。
对于这些「概率低」的图,AI绘画无法出图。
只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就是通过局部重绘,只有通过一次又一次的修改,才能把发现的问题,全部修复。
可以用局部重绘,也就是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把“不真”的部分直接圈出来,重新「概率」出图,出到满意为止。
用局部重绘的功能,不仅可以把手中的花,变成了玫瑰,还可以把手持动作处理好。

http://picx.zhimg.com/v2-2fb1d17fc635dfd589c09eac17c807a7_r.jpg?source=1def8aca

d8gx 发表于 2025-7-8 21:56:14

目前来看,经常用 AI 的人,的确一眼能识别完全由 AI 创作的文章的。
AI生成的内容之所以有时能够被一眼识别出来,我总结来说,可能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点,模式化和重复性
AI在学习和生成文本时,会基于大量的数据样本。这些样本中可能存在一些常见的模式和表达,AI在生成内容时可能会重复这些模式,导致文本显得有些刻板或者不自然。
第二点,缺乏深度和情感
尽管AI可以模仿人类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但它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文有心生。
AI生成的内容可能在情感的细腻度和深度上无法与真人创作相比,这使得敏感的读者能够感受到差异。
第三点,语境理解和连贯性
AI可能在处理复杂语境和保持文本连贯性方面存在局限。
根据我的使用经验,AI生成的内容在细节上可能与上下文不够吻合,或者整体上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这些缺陷可能会被经验丰富的读者察觉。
第四点,创新性和独创性
AI的创作是基于已有数据的学习和模仿,它可能缺乏真正的创新性和独创性。
人类作者能够基于个人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创作出全新的内容,每个人的生活经历,脑回路,都完全不一样,带有明显的个人色彩。而AI生成的内容可能更多地是对已有信息的重组和再现,所以经验丰富者或者敏锐者容易一眼识别。
第五点,风格一致性
尽管AI可以尝试模仿不同的风格,但在长篇文章中保持风格的一致性是一个挑战。
我们人类作者的风格通常是经过长时间培养和实践后形成的,而AI 有可能在一篇文章中展现出多种风格,使得内容显得不够统一。
当然了,这个其实是可以通过提示词约束,尽可能保持一致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网上 AI 生成的内容一眼就能看出来?